“山高水長,畬家情深。”畬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,紙短情長,聰慧的畬族人民們將自己的情意唱入歌里,源遠流長。雷建銀便是畬族民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。8月9日,重慶人文科技學院“榕葉滿庭”非遺文化傳承與創(chuàng)新社會實踐團前往福州市羅源縣庭洋坂村,與雷建銀老師展開座談。
圖為 畬歌傳承人雷建銀與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學生展開座談資料
據雷建銀老師介紹,畬族山歌是福建省福州市傳統(tǒng)音樂,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。據說連江一帶的畬族山歌是在唐代總章二年,由一個名叫雷萬興的唱歌人帶入的。主要分布在以連江縣為主的各個畬族居住區(qū),鄰近福州的郊區(qū),羅源、以及福建省寧德畬族居住區(qū)。畬歌基本都是七言一句,稱四句28個字為一條,在雜歌中有時也有第一句是五個字或三個字的,曲調多半是以一條四句構成一個樂段。致,實踐團成員們可謂是近距離領略非遺活態(tài)的魅力。
圖為 雷建銀為實踐團隊成員介紹畬歌
畬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,這也成了畬歌傳承的最大阻礙。雷建銀表示,當地的絕大多數孩子都已經不會說畬語了。畬歌雖在政府的支持下走進當地中小學課堂,但也因孩子們大都不會講畬語,只能教授一些固定的歌曲,這與畬歌傳承中最重要的的即興創(chuàng)作大相徑庭了。像雷建銀所唱的畬歌也大都是即興創(chuàng)作,且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即興創(chuàng)作也有著不同的變化,畬歌的復雜讓他很擔心畬歌會就此斷層,為此,他不惜自掏腰包建立畬歌傳習所、畬歌聯(lián)誼會,并組織畬歌會,讓更多的孩子加入畬歌的傳承行列。

圖為 畬族語言音標展示圖
在座談會中,村委書記談到雷建銀曾見義勇為,獲福建好人的稱號,大家稱他是“唱畬歌稱大王,抓劫匪當大俠。”對此,雷建銀表示做人不僅要有技藝,更要有品德,做好事對于他來說就和傳承畬歌一樣,總要有一個人開頭去做,才會讓更多的人加入這個行列,雖千萬人吾往矣。
圖為 村委書記講述雷建銀見義勇為事跡
“弘揚畬族文化,需要更多力量參與。”雷建銀最后這樣講到,實踐團與雷建銀老師共同認為要以傳承弘揚畬族傳統(tǒng)文化為目標,通過畬族博物館等載體建設,集中展示畬族文化;打造更多平臺,為畬歌傳承提供平臺支撐,加大畬族文化推介力度,擴大影響力。